登录/注册 搜索
首页>文旅资讯>详情页

湟水河上的四联水磨坊

发布时间:Apr 15, 2021 | 作者:郭成良


        中国农耕文明中,水磨是人的智慧和自然地力量结合最为完美的发明之一。自西汉赵充国开垦河湟以来,青海东部农业区农耕文化逐渐发达起来,据《青海历史纪要》记载,公元211年(魏文帝黄初二年),凉州刺史张既将水磨传入甘青地区,青海东部地区始有水磨。宋代李远《青唐录》:“羌多相以水筑屋而居,激流而硙。”说明在宋代,水磨在青海农业区极为普遍。清代杨应琚著《西宁府新志》载,仅西宁地区就有228盘水磨,每盘磨每年征银三钱。水磨在青海有1800多年的历史,青海河流密布,尤其湟水流域大小河沟上,随处可见水磨坊的身影,随着现代工业化的到来,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水磨逐渐淡出人们视线,退出历史舞台。许多地方曾以水磨命名,或成为路人皆知的地标建筑,只是今天,很难再觅水磨坊踪影,令人嗟叹。在湟水河多巴通海段,一座四联盘水磨坊隐藏在浓密的树荫里,如四个老而弥坚的百岁老人,肩并肩、手挽手,身披历史的尘埃,挺立在水流激荡的湟水河上,站立成水磨坊最后的一道风景。

1.jpg

        通海四联盘水磨坊位于多巴镇城中村正北面200米的湟水河南岸,向北和多巴国家体育基地相望。湟水河水量丰沛,在河湟谷地蕴育了大片的绿洲,这里灌木丛生,青杨婆娑,四联盘水磨坊旁边就是一片茂密的树林,叫磨林,浓荫蔽日的林木中不乏双人合抱的大树,水磨与磨林是相依共存的,木结构磨坊的维修木料大都来自磨林。改革开放后,城中村马禄父子承包磨林,栽植松柏花草,修建茶园,茶园因水磨而名,叫老磨坊。

2.jpg

        春季到来,磨主到磨林砍几捆手指粗细的河坝柳枝条,编成直径一米,高一米多的柱形柳筐,到磨坊前磨沟分水处,摆放柳筐,筐里装满石头,形成一道分水堤坝,从湟水河里分流出能转动四盘磨的水量,形成一条专门的磨沟河。四联盘水磨坊呈一字形南北横跨在磨沟河面上,四联盘水磨坊由引水渠、进水槽、磨盘、磨坊等组成,是我省现存唯一的同一排于一条沟上的水磨。连接湟水河的引水渠长约200米,宽约8米;进水槽长约8米,进水口宽1米,出水口宽0.5米;磨坊坐东向西,面宽6间,进深小3间,中间四间各安置一盘水磨,两边为耳房;磨坊前后均为木板墙壁,下面是打磨得非常光滑的木地板。磨坊顶部为起脊两坡式黄土筑实屋面。从外观看,极像一个巨大的长方体木斗倒扣在河沟上,气势恢宏,蔚为壮观。

3.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