湟中-张永全-河湟皮影制作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发布时间:2024-09-24 17:14:36| 作者:
张永全和他的皮影生涯
皮影戏又称灯影戏,是流行于民间的一种曲艺表演形式。河湟皮影艺术历史悠久,具有代表性的就数土门关红岭村皮影。据老艺人祁永启先生口述,在“祁土司”元朝时期就已有皮影戏,土门关红岭村的皮影制作工艺也有近二百年的历史。土门关皮影艺人张永全是第五代艺徒。
1981年,由青海省文化馆著名皮影艺人刘文泰带领红岭十几名皮影艺人去北京观摩学习皮影艺术,后传承并发展提高红岭皮影雕刻技艺。湟中皮影主要分布在县城南、北两大区域,南川地区主要以土门关乡的红岭皮影为代表。
皮影戏最早兴起于中国宫廷,后传入民间。 湟中县红岭皮影据传第一代雕刻艺人可追溯到清末年间(1851年——1861年),有一位艺名叫罗狗熊的艺人在湟中、西宁等地卖艺,兼雕皮影。从他传艺始,至今已有六代传人。
张永全,1966年生于土门关乡红岭村,由于自幼受到父亲的熏陶和感染,从小就喜欢青海皮影戏的演唱、伴奏和雕刻制作,并经常跟随父亲及师叔辈到各村演唱。到1984年,基本上掌握了皮影戏下手、中场、上手等的伴奏角色,战鼓、板鼓、三弦、四弦、笛子、唢呐等乐器样样都会,还学会了青海传统皮影戏最基本的雕刻制作技术。期间得到父亲张生华的亲传,又受青海省著名绘画家旦正、邵华老师的指导,在皮影戏音乐方面得到湟中县文化馆赵学昌、石永,刘启尧等老师的指导,同时接受了师兄弟的指导使其皮影戏伴奏水平和雕刻制作技艺大大提高,并形成了自己的伴奏及雕刻制作风格。
自八十年代开始,红岭皮影迅速发展,一年四季四处演唱,每班艺人一般为4-5人,很受群众欢迎。皮影戏班由艺人(影子匠)、影幕(亮子)、皮影件(皮娃娃)、剧本(本子)和乐器(家什)组成。由于皮影制作简便,原料就地可取,材料低廉,演出不受舞台、灯光、场地的限制,大至广场、小至农家庄园,一盏灯、一片布(早期用清油灯当光源,白纸当屏幕),一个演员可扮生、旦、净、丑等不同角色,一个戏班少则三、四人,多则六、七人就可表演,一头毛驴可驮走全部道具,所以皮影戏在农村山区广为流传。农闲走乡串镇,行走轻便,适合山区巡回演出。
解放前,全省专业戏曲团体很少,群众的戏曲欣赏主要靠业余剧团和皮影班,故有“一影二戏”之说。皮影戏成为山区群众一项主要文娱活动。它和当地时令节日、民俗风情相联系,青海各地传统庙会、节日很多,每逢节日庙会,除集市贸易外,都有传统的文体活动。有时几台戏班同时上演,观众人山人海,场面十分壮观。
解放后,作为祖传的红岭皮影在南川已独占一方,皮影戏班在逐步壮大的同时也越来越专业,每年秋后农历十月到来年三月,农闲时间皮影戏班最为活跃。它以新颖的表演形式,独特的演唱腔凋而吸引着无数观众,除在本县各乡镇演出外,还经常到平安、互助、民和、门源,甚至远到甘肃省永登县被邀演出,平均每年演出200多场次。
1980年至1984年参加湟中文化馆举办的皮影戏培训班,期间在各乡镇村巡回演出。1984年至1990年,在父亲的指导和帮助下,逐步精进自己的皮影雕刻和演奏技艺,在青海省内外进行演出。2007年6月加入湟中县民间戏剧曲艺协会,担任理事,并且担任湟中县皮影戏协会副会长。2014年7月,张永全被命名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河湟皮影制作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土门关乡红岭村作为青海著名的皮影之乡,不仅当地人爱看皮影,而且也喜欢制作皮影。在张永全的工作室里,摆满了他的作品和制作工具。“以前庄稼人都光忙着挣钱,现在日子好了,很多人农闲的时候都会到这里学习制作皮影,我现在都收了十几个徒弟呢。”张永全笑着说。为了让古老的皮影能够传承,张永全还特意跑到外地去学习汲取各地皮影的精华。“以前我做的皮影只能动动关节,现在的皮影还可以动眼睛,更加生动了。”张永全说。小戏台,大时代。张永全和红岭村的皮影戏班把《苏书记宣讲十九大》唱遍了十里八乡,还走出了山沟,唱到了周边的县城。虽然已经演出了100多场,但是张永全和戏班的师傅们越唱越有劲。 正如《苏书记宣讲十九大》结尾唱到的:“十九大召开万民欢,激励各族人民勇向前,湟中人民走在先,为实现中国梦做奉献。”
“我们赶上了好时代,村里又是盖新房、修公路、美化环境,一天一个样。我们就是要把现在的好生活、党的好政策唱出来,越唱生活越有奔头。”张永全说,他们正在创作新唱段《张果老骑驴看青海》,让神话人物也来唱唱咱们的大美青海,看看咱们家乡的巨大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