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搜索

湟中-印巴尖措-湟中壁画-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发布时间:2024-09-24 17:12:54| 作者:

    壁画传承人印巴尖措解说

    藏传佛教圣地塔尔寺,坐落在青海省省会西宁市西南25公里处的湟中县鲁沙尔镇,始建於明洪武十二年公元1379年,它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的诞生地,也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名寺之一。藏语称“衮本贤巴林”,意为十万狮子吼佛像慈氏洲,被佛教界誉为“第二蓝毗尼园”。 1961年3月4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塔尔寺,以完整系统的佛教显密修习体系、严格慎密的仪轨仪式、严肃合理的僧伽制度和金碧辉煌的佛殿楼宇闻名国内外。被誉为“艺术三绝”的酥油花、壁画(包括唐卡)、堆绣,更是蜚声海内外。

    600多年来涌现出一代又一代绘画雕塑艺术大师,其中明代绘画大师却西·罗藏西念以柔和自然的色调,形神兼备的佛像造型,细腻流畅的绘画,严谨合理的构图,创立了塔尔寺独具特色的壁画、唐卡和雕塑风格,形成了该寺的“却西画派”,被佛教艺术界尊为楷模。

    印巴尖措1968年出生于青海省湟中县帐房台村,1981年在塔尔寺出家,入时轮经院学习藏传佛教经典。当年年底被选为上花院制作酥油花的小艺僧,开始学习制作酥油花。印巴尖措入寺时塔尔寺中断了20多年的佛事活动正在逐步恢复中,当时还有多巴老爷、罗桑东主、嘉羊等一批老画师健在,他先后师从老画师嘉羊、扎西尼玛、巴丹尖措学习绘画基本技艺,同时也学习酥油花制作。聪颖好学的印巴尖措,得到老一辈艺师的悉心指导,很快熟练地掌握了酥油花制作、泥塑佛像,以及一般僧人很难掌握的彩粉时轮金刚坛城制作等。那时候一有空他就跑到九间殿细细临摹却西大师留下的唐卡、壁画作品,端详大师塑造的佛像,孜孜不倦的努力,使他在18、9岁时,成为塔尔寺的优秀画师,娴熟地掌握了塔尔寺布面壁画,间堂壁画、墙面壁画等各种壁画的绘制形式,在大金瓦殿及一些活佛官邸,都有他的唐卡作品。

    2002—2004年担任杰尊增扎(上花院)掌尺即艺术总监,负责设计构思当年酥油花的内容,指导色彩调配,掌握画面布局,制作主佛,监制每幅画面的制作,负责大型酥油花的组合等;三年创作并展出了《佛祖释迦牟尼本生传》、《王子顿月、顿珠故事》、《极乐净土》等,成为塔尔寺艺术三绝(壁画、堆绣、酥油花)的标志性作品之一。塔尔寺作为一个僧人参加酥油花制作仪轨,是终身制,因此30年来从未间断。

    1987年17岁的印巴尖措跟随十世班禅大师赴西藏,授命为宗喀巴大师创建的格鲁派第一寺院甘丹寺僧人,传授酥油花制作技艺,并于农历正月十五展出他指导制作的大型酥油花作品,这也成为迄今为止西藏寺院唯一一次展出的大型酥油花作品。

    1990年作为主要唐卡画师和酥油花制作成员之一,塔尔寺管委会在北京制作并成功举办了塔尔寺艺术三绝(壁画、堆绣、酥油花)展览,第一次让首都观众领略了塔尔寺藏传佛教艺术的恒久魅力。

    1994年作为主要壁画画师和酥油花制作成员之一,塔尔寺管委会在深圳国际展览中心制作并举办了塔尔寺艺术三绝(壁画、堆绣、酥油花)展览。

    1995—1996年,2011—2012年印巴尖措曾两度担任时轮经院僧纲。

    1996年在北京举办个人唐卡艺术展。

    1999—2000年应邀为贵州贵阳市郊区某寺院塑造《西方三圣》佛像。

    2005—2009年,不满足于现状的印巴尖措,赴西藏拉萨拜勉唐派著名大师丹巴绕旦先生进修绘画技艺,使他的绘画技艺得到突破性的升华,他的结业作品《财宝天王》、《宗喀巴大师》、《千手观音》等得到丹巴绕旦大师的高度赞誉。

    2006年在西藏学习期间应邀赴上海,为西藏德吉孤儿院举办慈善唐卡展,引起藏传佛教绘画界的高度关注。多次接受青海省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凤凰卫视及英国BBC等媒体采访,在《大美青海(塔尔寺)》等专题片中播出他的壁画、唐卡和酥油花等作品。

    2009年从西藏回到塔尔寺,经过多年的积累,印巴尖措带领12名徒弟,历经三年精心绘制,为塔尔寺释迦摩尼佛殿制作了长33米,高2·6米大型壁画《释迦摩尼生平图》,实现了他17岁时在拉萨大昭寺立下的宏愿“当我有能力时,一定要为自己的寺院制作一幅大型壁画”的夙愿。这就是2012年农历9月23日悬挂在塔尔寺释迦佛殿外墙一周的精美壁画。